“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於2016年12月已推出了'新零售'的樣板,其Amazon Go線下便利店計劃的戰略意圖,直指在零售業中佔據龐大份額的美國便利店市場。亞馬遜的Amazon Go便利店採用新型的'無人超市'經營模式,消費者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助購物,不用排隊結賬。
它通過運用Just Walk Out專利技術,自動甄別消費者是將商品放回貨架上,還是取走,並通過Amazon Go APP上的虛擬購物車將信息發送給顧客,顧客取到所需要的商品後即刻就能夠離開商店。隨後,亞馬遜會通過Amazon Go APP將購物清單發送給顧客,包括各種商品的價格和信息,並通過APP與顧客完成結算。 ”
並非拿了就走
Amazon Go位於西雅圖市區七大道亞馬遜總部DayOne的樓下,附近有十幾座屬於亞馬遜的寫字樓,約有1萬多員工。目前Amazon Go並不對社會上所有的人開放,僅面向亞馬遜員工開放試驗——即便你是亞馬遜的員工,也必須履行一個申請的程序才能下載Amazon Go App,在入口掃描手機裡的二維碼,確認通過後才能進店。如果沒有下載Amazon Go App,手機無法驗證,是不能隨便進來“拿了就走”的。
Amazon Go門外
Amazon Go的營業面積只有160多平米,這160多平米還包括一個30平米左右與賣場隔離的坐席間,供消費者“拿了”就來此處食用。商品幾乎全都是速食品、加工食品和飲料,還有極少量的快消日用品。從零售業態來判斷,Amazon Go與其說是一個小型超市,不如說是一間名副其實的便利店。
印像比較深刻的,是來此購物的人當中許多並沒有“拿了就走”,而是到隔壁的坐席間直接或經微波爐加熱後坐在那裡享用。情境與廣州天河商圈內任何一間“7—11”等便利店看到的情景相似,只不過這個坐席間雖然屬於Amazon Go,但與賣場完全是隔離的。這個發現提醒我思考——國內的“新零售”究竟應該從“無人便利店”做起,還是熱衷於“無人超市”?究竟哪些消費者需要“拿了就走”?哪些商品值得“拿了就走”?
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Amazon Go最核心的價值,是其先進的人工智能係統。大量傳感器集成來識別顧客的動作、商品以及商品位置,店內各個角度都安裝有攝像頭,在用戶刷手機進店之後,根據圖像識別移動軌跡跟踪定位,並將其位置和姿勢的變換進行關聯,通過多維度姿態檢測,判斷顧客拿取商品的動作,確定其是否“拿了”。
最後是視覺收銀,從而完成無人收銀的整個過程,顧客無需現場付款,可以拿著商品一走了之。 Amazon Go強大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ning)系統,不斷提高其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準,它的大數據運算能能力和識別能力日益增強。
除了人工智能係統配置之外,店內的陳設看上去與一般便利店無異,貨架不高,所有的商品舉手可得。 Amazon Go不用RFID技術,但是每一件商品的包裝上都有特殊的編碼,既不是一般的RFID標籤,更不是普通的二維碼。
詢問了幾單商品的價格,都不算貴。因為“拿了就走”,所以顧客每次買的東西並不多。了解不到這裡的“客單價”,就在現場觀察那段時間,“拿了”走出來的幾單都只有一兩件商品,估計也就十幾美元。 Amazon Go是亞馬遜向“新零售”邁進的一個試驗品,立足於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地,著眼於未來長久的發展。就目前而論,對比Amazon Go的高科技投入,再估計一下它的實際銷售額,恐怕暫時“只賺吆喝不賺錢”。
核心不在“無人” 而是“Just walk out”
感覺到,Amazon Go的先進和奧妙之處就在於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其亮點並非國內一些關於“新零售”的報導所強調的“無人”。在Amazon Go不大的店門內還是有工作人員的,畢竟還需要人工及時補貨和理貨。
還有,如果顧客拿起商品並不“拿走”,卻把貨架上的商品移位了,怎麼辦?會不會把賬算到雖然移動了商品,但是並沒有把它拿走的顧客戶頭上,如何識別?據說Amazon正在攻克這個難題,不久可望解決。目前還需要現場工作人員將商品放回原處,使沒有被拿走的商品正確回到“初始狀態”。
Amazon Go購物袋及產品包裝
總之,真正做到絕對的“無人”尚需技術上的更大突破。美國的勞動成本非常之高,發展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的動因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 Amazon Go所代表的“新零售”其本質是人工智能,其專利是“Just walk out”,而不是“無人”。如果單純追求“無人”,無人售貨機這一零售業態早就有了,而且已經相當成熟。 “新零售”必需建立在人工智能的基礎上來發展,Amazon Go的人工智能使購物更加快捷和方便,免受排隊付款之勞,確實值得學習和赶超。 Amazon Go客觀上引領了“新零售”的潮流,主觀還是在試驗人工智能在零售商業的應用。
新零售業態最終是更好地滿足消費體驗
步Amazon Go的後塵,“新零售”浪潮來勢洶洶,模仿、借鑒、超越,出現了很多新業態。最熱門的“無人超市”,引起業內外人士廣泛關注和爭論。
以Amazon Go為代表的“新零售”業態,對於特定的消費群體、特定的商品、特定的區位是適宜的,但不可能涵蓋和取代所有的零售業態。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體驗,如何覆蓋更廣泛的消費領域和更多的商品品類,如何更加拓寬營銷渠道,需要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領先,腳踏實地探索。
一個新的零售業態能否在競爭中成長,還取決於供應鍊是否健全和穩固。目前絕大多數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的商品價格並沒有因為減少人工而降價,反而由於前期實驗性的高額技術投入和技術支撐不穩定等原因使商品價格更高。儘管人工智能在商業中的運用和發展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包括“無人超市”在內的“新零售”究竟前景如何,最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